地震预报都是伪科学,那预警倒计时是如何做到的? 好文重发
■ 背景介绍
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,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(北纬31.98度,东经117.60度)发生4.7级地震,震源深度12千米,引起公众热议。本公众号2021年曾发出过 (地震预报都是伪科学,那预警倒计时是如何做到的?| 科技袁人)一文,围绕“地震能不能预测?”这一问题,阐释了地震的纵波和横波,并指出了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的区别。因此重发此文,并增加各种品牌手机的地震预警方法,以飨读者。
华为:设置→安全→应急预警通知→地震预警
小米:手机管家→家人关怀→地震预警
荣耀:设置→安全→应急预警通知→地震预警
苹果/三星/其它手机:搜索“地震预警”关键词,自行下载相关App
OPPO:设定→安全→SOS紧急联络→自然灾害警报→地震警报
vivo:天气App→设置→地震预警→启用地震预警服务
视频链接:
西瓜视频:
https://www.ixigua.com/6966113995459658247
本视频发布于2021年5月18日,观看量已超6万
精彩呈现:
2021年5月21日,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.4级地震。22日,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.4级地震。这引出了一个经典问题:地震能不能预测?
回答很简单:不能。
我的朋友、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徐利强博士写过一篇文章《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?| 地球科学说》,简明扼要地解释了这个问题。
地震预报涉及到四个时间尺度:长期预报、中期预报、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。中长期预报相对比较容易,地球物理学家能推测哪些地方在将来容易发生地震。但地震的具体时间却无法预估,也就是说,临震预报还做不到。而一般人平时说的地震预报,指的是临震预报,所以答案是不能。
为什么不能呢?请看下图中山顶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石头。我们可以预测,这块石头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掉落。但究竟什么时候掉落,往哪个方向掉落,落地之后呈现什么样子,我们目前无法预测。
地震预报也是同样的道理,我们掌握的地下的信息太少,所以无法精确预测。不排除我们将来能做到临震预报,但是在现阶段,所有声称地震可以预报的都是伪科学。
然而这又引出一个问题:现在许多地方不是已经可以发地震预警了吗?
回答是: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,它是在地震已经发生后向人们发出警报消息,让大家尽快躲避。
为什么这可以做到呢?因为地震会发出两种波,横波(transverse wave)和纵波(longitudinal waves),两者传播速度不一样。一种先到达以后地震局就知道地震发生了,然后就可以通过手机、电视、广播等方式发出预警,让大家躲避后到达的另一种波。
了解了这个基本原理后,请问先到达的是什么波,后到达的是什么波?
我原来总是记不清这个,只记得一个是横波,一个是纵波,但到底哪个快一直是模糊的。后来看到一些资料,说纵波又称为P波,横波又称为S波,这里的P和S分别是primary和secondary,即主要的和次级的,然后就一下子记住了。主要的当然是先到的那个,次级的是后到的那个。所以先到的是P波即纵波,后到的是横波即S波。其实,氢弹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也被称为primary和seconday,核武器研究者对这两个词肯定很熟悉。
不过,你也许还想问:纵波为什么叫P波,横波为什么叫S波?
对此又有一个有趣的回答:P波 = 压缩波(pressure wave),S波 = 剪切波(shear wave)。这其实正是纵波横波的定义,因为纵波意味着粒子的振动方向平行于波传播方向,而横波意味着粒子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传播方向,所以纵波是压缩波,横波是剪切波。
这个解释非常巧妙,不过我估计这是在先有了primary和secondary的简写之后发明的,作为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。无论如何,它达到目的了。
现在,你对地震的了解是不是已经超过了90%的人?
■ 扩展阅读
空间站是怎么发展起来的?最初还带了机关炮上去?| 科技袁人
袁岚峰在央视新闻解读超导量子随机行走计算机“祖冲之号” | 科技袁人
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吗?| 图图是道
中国为什么地震频发?| 星球科学评论
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?| 地球科学说
■ 作者简介
袁岚峰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,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,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,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,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,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,中国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,入选“典赞·2018科普中国”十大科学传播人物。
相关问答
原创申请没有通过,能把原先发布的视频删除后编辑再次发布吗?
头条的视频原创其实应该算是所有平台中最好过的。1.我以前最开始有些是搬运的,有些是自己拍的,开始申请过一次没有过原创。可能那时候拍的太少了,垂直度也不...